2024年6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组织举办的《中华医学杂志》第二届呼吸焦点论坛暨《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召开。
吕相征编审指出,《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感染、重症、药学等领域的53位专家共同参与撰写,纳入国内已获批的7种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同时参考药物最新研究并考虑到我国特殊人群的实际特点,更贴近临床实际,明确简洁,具有科学性、透明性和适应性,为临床医生规范用药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
王贵强教授表示,虽然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已正式实行“乙类乙管”,但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感染威胁全球健康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防治阶段。
王福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致辞
王福生院士在致辞中提到,2023年1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抗病毒药物仅有3种,得益于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年以来,抗病毒药物已达7种。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致辞
钟南山院士表示,我国已获批7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从机制上分为3CLpro抑制剂(4种)和RdRp抑制剂(3种),即将再获批一种,届时我国将有8种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上市。我国已建立很好的抗击新冠疫情平台,快速实现了创新药物的转化、研发和批准,说明我国已经走在国际前面。因此我们完全有资格撰写《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这是目前针对新冠感染人群最多、推荐意见最全的一部共识,覆盖了14类人群,同时也是纳入抗新冠病毒药物最全的一部共识。特别是来瑞特韦作为单药3CL蛋白酶抑制剂,它通过基础研究发现能够附在3CL的靶点上差不多6个小时,相比奈玛特韦体内停留时间仅2个小时,因此来瑞特韦不需要加一个附加药(利托那韦)即能减少药物相互作用,意味着高血压、高血脂甚至有些肿瘤病人使用单药将不受影响。针对JN.1新冠病毒变异株,抗新冠小分子药物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往前走,希望通过真实世界研究让抗新冠小分子药物从批准紧急使用转变成完全获批身份,惠及更多患者。
杨子峰教授对《抗型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解读,重点阐述了老年人群、合并慢性疾病人群、肿瘤患者、孕妇、儿童等14种特殊人群用药推荐。
高燕教授做了《COVID-19指南变迁与药物临床应用》专题报告,阐述了新冠病毒防治不同阶段指南变迁与小分子药物应用。COVID-19确诊或病程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具有最要价值,从国内第10版诊疗方案到基层医疗的服务指南、再到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用药建议和刚刚发布的《共识》,都提出像来瑞特韦这样的3CL靶点单药对于特殊人群有优势,其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老年人、肝肾损伤病人,不需要调整剂量。
在进展研讨环节,程璘令教授做《来瑞特韦真实世界研究报告》解读。程教授表示国内有很多小分子药物,特别是单药,不加利托那韦的小分子药物在新冠病毒治疗里有独特地位,对于存在合并症、有多种基础用药的患者中更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也证实,来瑞特韦在治疗轻症和中症的新冠患者,较常规治疗组可以显著缩短症状恢复的时间(2天),对病毒转阴具备优势,特别针对有基础病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其耐受性良好。
龙超峰客座研究员:来瑞特韦单药研发项目于2021年6月立项,到2023年3月获批,历经了18个月的时间,可以说跑出中国创新药研发“加速度”。中国医药创新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今转化医学的新理念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逐渐得到认可,我们也在试图把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成药性研究结合在一起,未来中国原创新药值得期待。
王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由王福生院士做总结。王院士对《共识》发布和临床推广应用提出希望,新冠防治重点在于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在临床上我们更需关注如何减少临床用药限制和降低安全性风险。王院士特别提出来瑞特韦对特殊人群的获益方面非常显著,比如对肝肾功能不全人群、免疫抑制剂使用的人群,可以不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来使用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大的优势。
共识简介:
由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组织国内呼吸、病毒学、感染、重症、急诊、药学等各领域专家撰写的《抗新型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中华医学杂志》正式发表。
《共识》强调,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推荐感染早期使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共识》推荐单药3CLpro抑制剂(来瑞特韦)用于老年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治疗,推荐级别“1A”;《共识》提到,对于多种特殊人群(重症/危重症人群、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肿瘤人群等)新冠病毒感染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来瑞特韦不与利托那韦联合使用,药物相互作用少且可控。